發布時間:2023-09-21 17:34:4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蝗蟲災害治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玉米;管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蟲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黃龍縣位于陜西中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黃龍縣轄2鎮11鄉、5個居民委員會、110個行政村,總人口4.6萬人,區域面積2752km2,屬于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分明,無雙期186d,年降水量580~630mm之間,適宜玉米生長。當前黃龍縣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抗病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現就黃龍縣玉米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情況介紹如下:
1 科學指導
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為基礎,集中力量、集約項目、集成技術、主攻單產、大力推廣地膜覆蓋,同時以配方施肥、機械化精量播種、化學除草四大技術為依托,結合當地生態條件和生產實際情況。
2 科學選種及種子處理
玉米選種要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特點和積溫條件及生產要求,選擇耐密中熟、高產、抗病抗旱、抗倒伏及增產潛力大的品種。如:陜單609、鄭單17、榆單9號、鄭單958、萬瑞168,重施底肥、增施有機肥、科學管理、合理密植、中耕除草及時防治病蟲害,播前每667m2用1.5kg或50%的辛硫磷乳油0.1kg,拌土均勻、撒在地表。種子要選擇那些有包衣的種子,未包衣的種子要提前精選,把那些顆粒不飽滿的、發霉的種子去掉。晾曬2d左右,播種前在用40%甲基異茂柳磷500mL,加水20L,拌種,殺滅種子攜帶的病原病菌,預防地下害蟲。
3 技術規范
3.1 精細整地
在清除前茬作物根茬和地膜的基礎上,根據墑情,結合深施底肥機械深耕翻,耕翻深度20~25cm,隨即耙耱收墑,清除末腐爛的前作根茬與殘膜,達到地面平整、土壤細碎、上虛下實。一般選用幅寬為80cm、厚度為0.007mm的微膜或線型膜,適合用小行距為40~50cm寬的壟面。根據壟寬和壟溝寬劃線搶墑起壟,一般壟高8~10cm,采用寬窄行播種方式,小行40cm,大行80cm。一般采用膜側播種,采用機具進行覆膜,每隔3~5m壓一土帶,以防風鼓膜,可先覆膜后播種。
3.2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
玉米單產提升肥料是基礎。特別是隨著目標產量的提高,每667m2施有機肥5000kg、尿素10kg、45%佑地盛豐80kg(N:P:K)=23:12:10。所有示范片、核心示范田都必須全面實行測土配方施肥,以科學大量的肥料投入來保證優良品種增產潛力的發揮,以高投入保證高密度下的個體良好發育,實現高收入。
3.3 推廣病、蟲、草害“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技術,達到“安全、有效、經濟”的防治目的
主要防治玉米蚜、玉米螟、大小斑病、青枯病、死黑穗病、粗縮病等病害。綜合防治病蟲害面積要達到100%。做好示范片病蟲害監測與預報,科學制定防控預案,提高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用50%乙草胺100~150g、或90%乙草胺(禾耐斯)80~100g、兌水30~40kg,均勻噴灑土壤表面對雜草進行土壤封閉,預防雜草生長。
4 適時早播,合理密植
春玉米播種要根據地溫和商情,當土壤5~10cm溫度穩定10℃以上時,即可播種子,商情不足時,可趁墑提前覆膜,播種時間以4月下旬為宜。爭取在4月底播種完成。采用寬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播種密度根據品種、株型、環境因素綜合考慮,選用品種為鄭單958,中肥密度為5000株/667m2,高水肥密度為5500株/667m2,陜單609中肥密度為4500株/667m2,高肥可達5000株/667m2。播種深度。可根據墑情,土質結構而定,一般在3~5cm深為宜,土壤質地疏松可適當淺些,易干燥的砂土壤,可適當深些。
5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定苗要早,幼苗3~4葉時間苗,5~6葉按留苗密度定苗,除去弱苗、病苗、小苗。每孔留一株健壯苗,缺苗的壟要留雙苗。生長期內用呋喃丹顆粒少許放入喇叭口內防治蟲害,同時可聯防粘蟲,在出苗后3~5葉或在玉米8~9葉時,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每667m2用乙草胺100g兌水100kg。準確控制用量,避開高溫天氣,、合理使用。
6 施肥技術
根據玉米單產提升肥料基礎,實施測土配方,每667m2施有機肥5000kg,尿素10kg,45%佑地盛豐50~60kg,混合均勻后在耕地時撒施地表,深翻土壤。分次施入的原則,輕施苗肥、重施穗肥、補施花粒肥。按照尿素肥,同時分4次進行施肥,用作底肥施用30%,拔節追肥20%,孕穗施肥40%,灌漿追肥為10%,原則上是要施走底肥。
7 病蟲害防治
玉米期病蟲害發生種類多,危害性重,若防治不及時,后果嚴重,容易造成減產,苗期常見的病蟲害有玉米螟、蚜蟲、薊馬、粘蟲、紅蜘蛛、二點委夜蛾等。
7.1 苗期常見的蟲害防治
防治二點委夜蛾可用撒毒餌、灌藥、噴藥來防治。防治玉米螟使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玉米螟,有條件的情況,在田間釋放赤眼蜂防治,苗期的粘蟲用2.5%敵殺死或40%樂果1000倍,同時兼防蚜蟲。紅蜘蛛用愛諾螨清2000~3000倍液灑。
7.2 玉米褐斑病
每667m2用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藥液中適當加些磷酸二氫鉀、尿素等葉面肥。
7.3 玉米青枯病
在喇叭口期用58%瑞毒錳鋅粉劑600倍液噴霧預防,發現零星病株可用甲霜靈400倍液或金雷多米爾1000倍、康正雷1000倍或蓋克1000倍或多菌靈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mL,并注意雨季排除積水。
7.4 玉米銹病
用使百克1000倍、使百功1000倍、禾果利1500倍、三唑酮800倍噴霧。
7.5 玉米瘤黑粉病
及時割除病瘤集中深埋處理,并加強田間管理,如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蟲,減少蟲傷口;使百克或使百功1500倍,禾果利1000倍,納斯津1000倍或三唑酮800倍噴霧。同時,避免偏施氮肥;合理用水,防止旱澇不均,抽雄前適度灌水,勿使受旱。
7.6 玉米小斑病
發病殘體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從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每7d噴1次,連續噴2~3次。
8 適遲收獲
(赤峰學院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3S”技術作為一種綜合性技術手段,在農業病蟲害防治的應用中取得了較大進展,它與地面調查資料的結合,對精準有效控制病蟲害的曼延發揮了重要作用.赤峰市是農業病蟲害發生頻繁、危害嚴重的城市之一,因此本文結合病蟲害發生的特點,闡述了“3S”技術應用于赤峰市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概況,分析了病蟲害防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及其在農業病蟲害應用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 :“3S”技術;農業病蟲害;赤峰市;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S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1-0078-03
近年來,“3S”技術在農業領域中應用廣泛,人們不僅能夠準確地辨別地面植被類型和環境情況,而且能夠對人的活動范圍和房屋建筑的分布進行動態觀測,在自然界中“3S”技術與農業病蟲害相結合在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中可以起到空間決策作用,從而給人們提供了更加豐富有效的信息.長期以來,我國北方部分地區遭受到蟲災不同程度的威脅,赤峰市受到蝗災威脅最為嚴重,人們愈來愈意識到必須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進行有計劃的開發、保護與管理.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農業高效生產與病蟲害的防治等研究更加受到廣泛關注.
1 “3S”技術及其在病蟲害監控領域的應用研究概況
1.1 “3S”技術簡介
所謂“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和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簡稱RS)相互結合并相互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
1.1.1 地理信息系統(GIS)
地理信息系統是一種采集、存儲、管理、分析、顯示與應用整個或部分地球表面與空間和地理分布有關數據的計算機系統[1],是處理和分析海量數據的通用技術,它能夠對空間及地球表面相關數據進行收集、分析、整理和描述,通過建立相應的模型,來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并能用直觀方式的表現出來.
在病蟲害預防控制領域,GIS系統能夠直觀、準確地將病蟲害影響因素的空間分布呈現出來[2].它利用二維地面數據和三維空間數據,分析研究特定地理位置中影響病蟲害分布的各類影響因子,并估計出各影響因子之間存在的相關性.
1.1.2 遙感技術(RS)
遙感技術是運用各種傳感器獲取地球表面信息,來研究地面物體大小、形狀、位置、性質及環境相互關系[3].對于農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RS技術能夠準確、快速的獲取病蟲害的種類及其相關影響因素的分布.
1.1.3 全球定位系統(GPS)
全球定位系統是一種高精度的全球三維實時導航的衛星導航系統[4],它利用空間導航衛星、地面監控站和用戶設備等給用戶提供各種不同精度的離線或在線的空間定位數據.
隨著技“3S”技術的相互結合、相互滲透和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3S集成化技術系統.GPS、RS、GIS集成應用在蝗蟲的監控領域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并在我國部分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應用.例如吉林省地方病研究所同北京臺眾思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建設GPS工作站,將“3S”技術與蝗災的專業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利用GPS對蝗災的分布信息進行準確定位.
1.2 “3S”技術在病蟲害監控領域的應用研究概況
20世紀70年代初,“3S”技術逐步應用于農作物病蟲害監控領域,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究和野外實踐,“3S”技術在病蟲害的遷飛及爆發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尤其在蝗蟲的動態監測方面呈現出美好的前景.這里以蝗蟲為例,分析其在國內外的發展及應用現狀.
1.2.1 “3S”技術在國外蝗蟲監控領域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3S”技術在蝗災的監控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例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非蘇丹紅海一帶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沙漠蝗蟲繁殖地區之一,在沙漠蝗蟲的生存環境方面利用GIS技術對相關調查數據進行入庫、分析、整理并繪制出成圖,并把遙感生存環境分類并繪制出成圖跟其GIS繪制出的成圖進行復合研究,從而獲得此區域的“蝗蟲繁殖區域分布圖”[5].對于沙漠蝗蟲的繁殖、遷徙和群聚的各種生存環境的可能性評價結果在圖上都能準確的呈現出來,并將評價圖用于有針對性的地面沙漠蝗蟲防治的隊伍中.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澳大利亞疫蝗委員會(APLC)開發的“沙漠蝗蟲監測預警系統”和“澳大利亞蝗蟲決策支持系統”,對澳大利亞沙漠蝗蟲危害的有效控制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由于GIS的空間數據處理功能格外突出,能夠定點管理數據資料.因此將若干種蝗蟲發生的預測結果及模型進行綜合分析,以科學的手段對蝗蟲種群的產卵分布、遷徙路徑及發生發展預測分析,并將蝗蟲防治和發生實況以圖形形式顯示,更能直觀、精確的對蝗蟲進行動態監測.另外,GPS能在經緯度上對蝗蟲的調查數據資料自動定位,從而能夠準確的在電子地圖上呈現出田間蝗蟲實時發生的狀況.
1.2.2 “3S”技術在我國蝗蟲監控領域的應用現狀
隨著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變化,人們愈來愈意識到必須對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進行有計劃的開發、保護與管理,農業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等研究更加受到人們的關注.
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開始從事“3S”技術在蝗蟲監測領域方面上的研究.“稻縱卷葉螟的動態變化顯示系統”由汪四水等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首先建立了起來,為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病蟲害預警監控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7].馬建文、韓秀珍等人通過在野外持續觀察和試驗研究以及對衛星數據同時段的對比分析,提出了“遙感飛蝗生育過程監測”,分析在蝗蟲的蟲卵期、幼蟲的生長期和成蟲的遷移期三個不同階段的遙感調查指標和監測特征數據,對蝗蟲的發生進行動態監測[6].自1996年以來,南京師范大學倪紹祥教授利用“3S”技術在青海湖地區對草地蝗蟲的發生、遷飛、預測模型、蝗群的變化規律、監測系統等層次做出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8].然而,從客觀上來說這些研究只能說是初探,沙漠蝗蟲和田間蝗蟲在發生規律、種群分布、生態習性和預防與控制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因此,在蝗災進行動態監測領域運用“3S”技術越來越能夠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
2 赤峰市農業病蟲害調查分析
2.1 農業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2.1.1 對預防工作不夠重視
從對赤峰市調查分析中,我們了解到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預防”是基礎,關鍵是要做好病蟲害的預測與預報工作.正確的預測與預報的關鍵是模型.田間實驗調查數據和基礎性研究是高質量模型的根本.在我國海量數據若不能形成一個統一、共享的平臺,很難對數據進行共享,使得預防系統在研制中缺乏基礎性數據,在客觀上使得病蟲害防治系統向先進水平發展的程度受到了限制[9].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我們應該格外重視對基礎性的研究.
2.1.2 使用“門檻”過高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3S”技術使用者一般為專家、科技人員以及少數農民.赤峰市農民較多,而且文化水平相對低于農業科技工作者,對技術系統的操作有些困難.而“3S”技術作為一種綜合性技術手段,可操作性強,在實踐中“3S”技術經常是集成應用的,對硬件設備和軟件要求比較高.因此,讓農民熟練的使用“3S”技術,是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急需解決的一項問題.
2.1.3 沒有對癥下藥
赤峰市部分農戶為圖方便省事,盲目的將幾種農藥混合在一起使用,急于對病蟲進行防治.在某一時期把防治病蟲害的農藥全部用上,由于部分農藥不適合混合使用,發生了化學反應結果造成農藥使用效果下降,使得防治效果不理想造成浪費,有的甚至還會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什么時期,有什么病蟲害,該用什么藥防治,都應遵循一定的規律.
目前,在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人們逐步開始使用多媒體技術,將農業害蟲的發生的區域特征、形態和在某一時期發生的癥狀形象的表現出來,并加以實況解說,使原本難以理解的推理變得簡單、生動了起來,這為農民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2.2 農業病蟲害控制和治理的對策
由于蝗蟲等病蟲害引發的災害是一種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一直以來其發生、監測及防治都受到我國政府的關注.下面以蝗蟲為例,論述其主要控制對策.
根據赤峰市近年來的氣候變化規律和蝗蟲發生的動態變化關系的研究可知,全球氣候變化,季節更替變化所引起的旱、澇災害,都會引起蝗災的發生,這將使頻繁發生的沙漠飛蝗和田間蝗蟲延續到21世紀末[10].
建立蝗蟲區域性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和控制蝗蟲災害,盡最大可能減少經濟損失,運用“3S”技術全面分析和評價蝗蟲發生區域的相關影響因子及其地理理特征分布情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蝗蟲動態監測網絡系統;設計遺傳基因芯片,利用DNA芯片技術,辨別田間飛蝗散居型與群居型的兩種不同類型的轉變,用以監測蝗蟲發生的動態變化[11];為了研究蝗蟲災害的中長期檢測技術以及防治的適宜期,對不同地理區域內蝗蟲的類別、數量、發生程度及發生期進行動態監測;運用蝗蟲在不同空間尺度不同發育階段的空間動態模型、成災蝗蟲的物候學模型、生存環境適宜性評價模型等,建立計算機預防控制模型,為蝗蟲的發生、遷徙范圍及蔓延趨勢等作出準確預測提供了科學依據.
針對蝗蟲的發生特點,要想長期對蝗災進行綜合治理和持續控制,不僅要依靠技術平臺的監測與控制,還應該加強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2.2.1 蝗蟲災害的發生規律
開展蝗蟲持續控制和綜合治理的前提是研究蝗蟲的發生規律及其成災原因.主要從蝗蟲發生的空間位置、種群數量隨時間推移的變化規律以及與環境關鍵因子的關系;蝗災的地理分布規律;蝗蟲暴發成災的動態與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及不同的氣候條件對蝗蟲的發生動態、蝗蟲發生地的環境變化與生態條件的影響等內容的研究.
2.2.2 蝗蟲災害的綜合治理
從生態學角度,對蝗蟲災害進行有效控制.生態學控制技術,是根據不同的蝗蟲發生區域(沿海區域、濱湖區域、河泛區域、草原區域等)的結構、功能及其景觀特征提出來的,包括天敵的保護、農業產業結構調節、植被恢復、水位調控、合理放牧、物種多樣性保護、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通過宏觀調控,充分發揮生態學控制技術,控制其種群數量在經濟指標之下,避免其暴發成災.
從化學角度,對蝗災進行有效控制.為了控制突發性蝗災的發生,應使用高效安全的化學農藥新試劑和新品種.例如使用一些自主研發的氨基甲酸酯、溴氰菊酯、蟲酰肼和氟蟲脲、銳勁特等.
從經濟學角度,對蝗蟲的監控進行分析.研究蝗蟲災害指標體系;成災蝗蟲的防治指標;生態系統中不同種類蝗蟲對其它組分在經濟生產中的產生的影響;逐漸形成適合我國的經濟閾值體系和治蝗決策體系.
3 “3S”技術在農業病蟲害中的應用前景展望
隨著“3S”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在農業病蟲害監控領域內的應用范圍和深度都將得到拓展和深化.未來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開展蝗蟲生存環境特征與遙感圖像特征關系的分析
在蝗蟲監測方面使用遙感圖像,利用圖像特征去監測蝗蟲的發生區域特征、繁育環境及生存條件是其主要途徑.因此,若要摸清蝗蟲的生存環境特征與種群的繁殖與發生之間的關系,就要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在蝗蟲監控領域中的作用.從客觀上說,這種關系是極其復雜的,而且模式一般不固定,是因地而異的.例如,加拿大艾伯塔省的草地蝗蟲的暴發密集程度與降水量的多少呈負相關關系,但北非地區的沙漠蝗蟲則相反,草地蝗蟲的密度降低的地區降雨量一般都超過其平均值,這與我國青海湖周邊的一些地區的情形相差不多[12].此外,研究蝗蟲的密度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還須考慮到蝗蟲產卵、孵化、成熟等不同生活階段,因為在這些不同生活階段,蝗卵或蝗蟲的數量變化與生境類型的關系也是有一定差別的.從總體上說,盡可能采用時間分辨率相對較高的遙感圖像(如NOAA/AVHRR)對蝗蟲進行動態監測,并對地面環境展開詳細調查,這樣對蝗蟲進行動態監測才有可能實現.
3.2 加強GIS技術在蝗蟲監測中應用的研究
GIS技術可將蝗蟲生存環境特征數據與遙感數據資料及歷史蝗蟲災害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集成,顯示出其在這個領域的應用潛力.未來發展應將GIS作為蝗蟲防治決策支持系統的組成部分,充分加強其在這一領域的實用性.因此,GIS不僅可用于對蝗蟲生存環境數據資料、歷史蝗蟲災害數據及與其有關的記錄進行綜合分析,而且還可以與蝗蟲防治有關的數據進行整合,為其提供決策支持.目前,國際上正在開發新型GIS系統即智能地理信息系統,并把它作為預防蝗蟲暴發的決策支持系統.此外,基礎數據的標準化與規范化進一步加強了其在病蟲害監控領域的作用.同時,應亟待探討“結構化”的數據參數收集方法,使GIS系統更方便分析和處理病蟲害的歷史數據和實況資料及各類生存環境記錄.
3.3 利用“3S”技術與農業專家系統相結合,對病蟲害進行動態監測分析
專家系統是運用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某一領域內對一個或多個專家提供的技能、知識和經驗,分析、推理和判斷,模擬專家的決策過程,是一個擁有大量的專業知識與經驗的程序系統[14].它對農作物在同一時期不同環境條件下出現的各種癥狀進行診斷,并分析其可能出現的病蟲災害,提出相應的防治方案.
通過與專家系統結合,能夠即時反應出病蟲害的發生動態,并能反映出專家系統對其的預測性.GIS技術與專家系統結合,對病蟲害發生的動態能夠準確描述,從而使監測結果更生動、直觀且接近實際.建立動態數據庫,可以對各地區病蟲害監測的數據庫進行及時的更新,同時系統的共享性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工作效率.
4 結語
“3S”技術在農業病蟲害防治領域中的應用,為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面對技術方面存在的問題,赤峰市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努力研究自身不足之處,充分發揮“3S”技術獨有的特點,增強防災救災能力.由于用“3S”技術精確定位,用藥集中,極大地增加了農產品的產量,進一步提高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陳述彭.地理信息系統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唐群峰.地理信息系統在農業土地上的應用[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6(2).
〔3〕張建宏.3S技術在鼠疫疫源地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浙江預防醫學,2011(6).
〔4〕李秋榮.基于SUKF方法在組合導航系統中的應用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
〔5〕倪紹祥.遙感與GIS在蝗蟲災害防治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00(2).
〔6〕馮曉東.3S技術在蝗蟲監控領域的應用概況[J].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09(4).
〔7〕鄭宇鳴.GIS在農業病蟲害信息管理中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2011(7).
〔8〕韓秀珍.遙感與GIS在東亞飛蝗災害研究中的應用[J].地理研究,2003(2).
〔9〕嚴智燕.植物病蟲害防治中農業專家系統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5(5).
〔10〕王正軍.我國蝗蟲爆發成災的現狀及其持續控制對策[J].昆蟲知識,2002(3).
〔11〕劉彥琦.草原蝗災成因及機械防治[J].新疆農機化,2004(1).
〔12〕江道輝.基于遙感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方法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院,2007.
關鍵詞:草原生物災害;防控
為探索肅南縣草原蟲害防治新技術新方法,使草原蟲害防治向防效與環保并重的“綠色植保”目標邁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肅南縣進行草原蟲害生物防治試驗示范,逐年加大草原蝗蟲生物防治比例。2009年以來以草原蟲害生物防治示范縣為契機,在草原蟲害生物防治試驗示范的基礎上,逐年過大推廣范圍。
1 肅南縣基本概況
肅南縣是一個典型的草原畜牧業縣,地處河西走廊南部,祁連山中段北坡。海拔1327―5564米,相對高差4327米。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60―600毫米,蒸發量為250―29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2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665小時。全縣總土地面積3583.05萬畝,基本草原面積2677.5萬畝。根據《肅南縣牧業區劃報告》將草原分為低濕地草甸類、平原荒漠類、山地荒漠類、山地草原化荒漠類、山地荒漠草原類、山地草原類、高寒草原類、山地草甸草原類、山地草甸類、高山沼澤草甸類和高山草甸類11個草地類和83個型。有天然植物702種,其中飼用植物378種,總儲草量18億公斤,理論載畜量121萬個羊單位。
2 草地蝗蟲發生及危害
肅南縣是甘肅省草原蝗蟲危害嚴重區域之一。該縣地域遼闊、草原類型多、蝗蟲種群分布及發生期、發生量有很大的差異。近年來,因氣溫升高,氣候變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之防治經費缺乏,每年防治面積小等原因,蝗蟲種群、數量增加,蟲害呈現出“五年二次災、年年有小災”的發生規律,嚴重制約著我縣草地畜牧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據監測,該縣每年草原蝗蟲危害面積300~400萬畝左右,嚴重危害面積250萬畝左右,蟲口密度26~240頭/m2,最高點達308頭/,牧草損失率達50~80%。蟲害主要是直翅目的蝗蟲。優勢種為:山地荒漠草場以短鼻蝗、雛蝗、痂蝗、星翅蝗為主。
3 開展的主要工作
3.1 開展草原蟲害生物防治,保護草地生態環境 近年來,按照國家農業部和省、市業務部門的要求,我縣根據草原蟲害發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的總體要求,完成草原蟲害生物防治196萬畝,其中:應用生物藥品防治草原蝗蟲129萬畝,牧雞治蝗67萬畝,滅效率分別達到88%和90%。挽回牧草損失3870萬公斤,直接經濟效益1548萬元。
3.2 進行藥物篩選試驗,提高蟲害防治效果 為搞好藥物輪換使用,豐富草原蟲害防治方法,創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蟲害治理水平,在康樂鄉上游村、大河鄉水關村建立了藥物試驗示范區,進行草原蟲害防治藥物防效試驗。通過試驗,掌握了參試藥品使用技術和防治效果。
3.3 積極開展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為草原蟲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為探索草原蟲害防治由單一追求防效向防效與環保并重的“綠色植保”新途徑,與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協作開展了以蝗蟲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研究、天敵對蝗蟲的控制作用研究、季節性牧雞滅蝗技術、無公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總結出了一套以保護自然控制能力為基礎,提出無公害防治技術操作規程,并進行應用示范和推廣。
4 治理對策
我縣草原蟲害生物防治遵循“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的理念,貫徹“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加強監測,集中連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則,努力提升草原蟲害治理水平。
4.1 強化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了由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縣農牧委、草原站、各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示范縣建設中的組織協調;二是成立由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指導小組,具體對防治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技術指導。
4.2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參與意識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材料等多種宣傳媒介和宣傳工具大力宣傳草原蟲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廣大干部和農牧民群眾生物防治蟲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營造有利于草原蟲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
4.3 嚴格值班制度和報告制度,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4.4 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橫向聯合 為提高示范縣建設項目的科技含量,與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簽訂了《肅南縣草原蝗蟲綜合治理技術研究協議書》。開展肅南縣草原蝗蟲綜合治理技術研究,主要內容為蝗蟲種類的生物學特性及發生規律研究、天敵對蝗蟲的控制作用研究、季節性牧雞治蝗技術、無公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總結出一套以保護自然控制能力為基礎,提出無公害防治技術操作規程,并進行應用示范和推廣。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和科學用藥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及時有效預防控制病蟲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可從源頭上提高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水平。2006年以來,農業部提出綠色植保理念,制定綠色防控指導意見,建立218個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推進示范基地、150個示范區,每年培訓生產經營者4~5萬名。同時,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力度,對殺蟲燈、性誘劑、黃板等綠色防控技術物化產品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補貼,促進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
集成了一批技術模式。在東北玉米主產區形成了以白僵菌封垛和放蜂治螟為主的防控模式,在南方水稻主產區集成了性誘、燈誘和稻鴨、稻魚共生防控模式,在果、菜、茶優勢產區集成了以性誘、燈誘、為主的防控模式。截至目前,已分作物、分區域集成84種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擴大了推廣應用面積。通過“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綠色防控逐步得到群眾認同,推廣應用面積逐年擴大。據統計,2014年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和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病蟲綠色防控面積達6136.4億平方米以上,比2006年增加4.9億畝次。
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有力支撐了“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建設。據統計,2014年帶動創建標準化生產基地760個,總面積 840.42億平方米,對接龍頭企業2136家,帶動農戶1803.8萬戶,直接增加農民收入超過11億元。
【關鍵詞】內蒙古;斑翅蝗亞科;區系分析
斑翅蝗亞科(Oedipodinae)昆蟲歸屬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總科(Acridoidea)斑翅蝗科(Oedipodidae),是直翅目中較大的一個類群。斑翅蝗亞科昆蟲頭短,頭前端背面缺細縱溝,顏面垂直或傾斜,觸角呈絲狀。前胸背板平坦,有時中隆線隆起,前、后翅均發達,并且常具有暗色斑紋,尤其在后翅;前翅中閏脈常具音齒。后足股節外側基部的上基片明顯長于下基片,外側具羽狀平行隆線,后足脛節缺外端刺,跗節爪間中墊較小。腹部第1節背板兩側具聽器,腹部第2節背板兩側缺摩擦板。主要分布于古北區,東洋區種類較少。
一、內蒙古自然概況
內蒙古位于中國北部,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總面積118.3 km2,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北部與蒙古、俄羅斯接壤.內蒙古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地形.高原由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烏蘭察布高原、巴彥淖爾-阿拉善高原及鄂爾多斯高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 m.高原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走廊北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全區高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1.18%,山地占20.8%,丘陵占18.25%,河流湖泊等水面面積占0.8%,平原灘地占8.5%,沙地占0.6%.內蒙古植被帶一般分為森林帶、草原帶和荒漠帶,其中草原帶是內蒙古植被帶的主體.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東西南北有明顯的氣候差異,年平均氣溫-2℃-8℃,氣溫年差平均為34℃-36℃,年降水量50-450mm,從東向西遞減。
二、斑翅蝗亞科昆蟲的經濟意義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知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災。全世界常年發生蝗災的面積達4 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蝗蟲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等優點,是一種可食用、藥用和飼用的天然優質資源。蝗蟲是草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分,在促進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和維護其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作為一種優質高蛋白動物源飼料,我們可在防控的同時對其食用、飼用和藥用潛力進行充分挖掘和開發利用,從而實現治理蝗災和開發蝗蟲兩者兼顧。
三、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的區系分析
對內蒙古斑翅蝗亞科蝗蟲10個屬,即草綠蝗屬(Parapleurus Fischer,1853)、尖翅蝗屬(Epacromius Uvarov,1942)、綠紋蝗屬 (Aiolopus Fieber,1853)、沼澤蝗屬(Mecostethus Fieber,1852)、小車蝗屬(Oedaleus Fieber,1853)、赤翅蝗屬(Celes Saussure,1884)、疣蝗屬(Trilophidia Stal,1873)、脛刺蝗屬 (Compsorhipis Saussure,1889)、束頸蝗屬(Spingonotus Fieber,1852)、細距蝗屬 (Leptopternis Saussure,1884)的26種蝗蟲進行區系分析。
(一)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中國昆蟲區系歸屬于世界六大動物地理區系中的古北界和東洋界,內蒙古屬古北界。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世界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見表1。由表1可知,內蒙古的斑翅蝗亞科昆蟲以古北界占絕對優勢,其次是東洋界與埃塞俄比亞界。僅屬于古北界的種類有24種,占總數的92.31%;古北界與東洋界的共有種有2種,占總數的7.69%:古北界與埃塞俄比亞界共有種有1種,占總數的3.85%。
(二)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歸屬及所占比例
古北界在我國分為東北區、華北區、蒙新區和青藏區,東洋界分為西南區、華中區和華南區。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我國動物區系中的分布見表2。
由表2可知,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主要分布于蒙新區和華北區。其中10屬26種昆蟲均分布于蒙新區;其次為華北區種類,計15種,占總數的57.69%;東北區和青藏區各9種,占總數的34.61%。華中與西南區之間地勢較為平坦,物種易于遷移和擴散,分布于華中區有3種,占總數的11.53%;分布于西南區有4種,占總數的15.38%;分布于華南區僅為1種,占總數的3.85%。
(三)內蒙古斑翅蝗亞科昆蟲在內蒙古3個植被帶中的分布
內蒙古斑翅蝗亞科26種昆蟲在內蒙古不同植被帶中的分布見表3。
從表3可知,屬于荒漠帶和的種類最多,有20種,占總數的76.92%,其次為典型草原亞帶有17種,占總數的65.38%,荒漠草原亞帶,有13種,占總數的50%,森林帶有8種,占總數的30.76%,森林草原亞帶有12種,占總數的46.15%。其中大墊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ov)、亞洲小車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黃脛小車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蒙古束頸蝗Sphingonotus mongolicus (Saussure)、柴達木束頸蝗Sphingonotus tzaidamicus (Mistshenko)廣布于3個植被帶。
參考文獻
[1]劉舉鵬.1990.中國蝗蟲鑒定手冊.天則出版社.
[2]石蘊綜.地理[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1-103.
[3]內蒙古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內蒙古植物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65-177.
[4]陳永林.中國蝗蟲災害.見:孫廣忠等著.中國自然災害.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990,235-252.
[5] Wang D,Zhai S W,Zhang C X,et al. Nutrition value of the Chinese grasshopper Acrida cinerea(Thunberg)for broilers[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35:66-74.
[6] Chen Y L. The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ests of China[M].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1999.
[7]姚杰,姚世鴻.貴州蝗蟲資源的開發利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24(1):19-24.
[8]陳學新.昆蟲生物地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