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09-24 15:33:2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教學,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自我國于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體系概念以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日益得到了大眾的關注。各階段教學紛紛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作為重要教學指引,初中語文教學亦不例外。為突出學科教學特點,發(fā)揮教學價值,初中語文教師需先明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之內涵,選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以實現教學目的,達成預期教學效果,進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述
素養(yǎng)是對個人道德水平、綜合能力之反映。為培養(yǎng)適應社會、全面發(fā)展的人,國家于2016年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對學生需具備的主要素養(yǎng)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并提出了具體要求。為踐行國家人才培養(yǎng)指導思想,《普通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核心素養(yǎng)版)》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做出了如下界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雖然該標準是針對高中語文制定的,但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言,教師同樣可以借鑒。畢竟,各階段語文教學的總體育人目標是統一的,只是在具體教學中各具側重罷了。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落實好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學生不僅獲取語文知識,還能獲得能力品質的同步提升,更為適應社會新形勢、新環(huán)境,積極健康地成長。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1.注重知識教學,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屬性及培養(yǎng)目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是語文教學之重要目標,學生其他語文素養(yǎng)的生成都是基于語言能力而獲得的。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需要教師關注課文,通過字、詞、句等語言文字的教學,幫助學生積累知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精彩語句,分析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感受獨特表達方式,如多感官互通、擬人手法的運用等,提高學生語言能力。
2.加強情感滲透,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初中語文教學強調“三維”目標,其中情感目標是重要內容。落實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感受文章中體現的作者情感,使學生獲得感悟,實現情感共鳴,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之重要方式。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深刻理解文章主旨,進而體會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作者的情感,獲得啟迪與感悟。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要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在教學《老王》一課時,引導學生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質,使其懂得尊重他人、關愛他人,正視生活中的苦難,積極擁抱生活。通過在教學中加強情感滲透,實現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我國實行了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來展開教學活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一、當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特征
所謂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所形成的適合個人終身發(fā)展的關鍵能力,以及所形成的適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現如今,語文教學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綜合性、(2)人文性、(3)層次性等。從綜合性上來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拼音識字,另一方面還需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和思維。例如,在古詩《春曉》一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這首詩的生詞以及大概意思,還需要引導學生去理解文字的意境,讓他們掌握理解古詩的方法。從層次性上來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不斷的深化和升華的。在低年級階段,學生所要掌握的便是讀寫識字、口語練習,但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就需要掌握寫作構思技巧,需要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而從人文性上來看,語文知識會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軟實力,成為考量學生性格修養(yǎng)的基礎,成為衡量學生交流能力的關鍵,并對學生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的樹立產生重要的影響。[2]
二、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措施
1.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過于重視對教材內容的講述,忽視了課外拓展,這不利于學生眼界的拓寬。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時,需要做到有計劃,而且堅持。例如,鼓勵學生去閱讀一些中外名著,并讓他們分享給大家,這樣能夠激發(fā)廣大學生參與到遇到之中。另外,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如,在“猴王出世”一課教學中,當課程講述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再順勢插入一些西游記中的其他故事內容,例如講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三打”白骨精的前因后果。然后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閱讀關于猴王的更多故事,并讓學生將自己所閱讀的文章分享給大家。那么通過不斷的閱讀,學生的眼界會變的更加的開闊,他們的語言功底也會更強。此外,在不斷的閱讀中,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更加的活躍,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也會更高,這就為他們今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對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行培養(yǎng)
思考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內化的過程,是提高學生個人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學生的思考能力如果較強,那么他們當他們面對困難時,他們就會思考如果去解決這些困難,而不是逃避這些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層層引導,使學生多動腦思考,以了解文學背后的故事。例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么同樣的東西在父親和母親眼中是截然不同的看法,你們是否也遇到過這種事情?只有當學生認真的去思考一個問題,他們才會將其內化于心,這樣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的深刻。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引導下,學生不會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述,而是會產生自己的見解,這樣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意義深遠。
3.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yǎng)
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都是高于生活的藝術表達,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語文教學不能夠僅重視學生的成績,也不能夠僅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培養(yǎng),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語文教材中,許多的文章都體現了“美”,在這些“美”中,有外在美,也有內在美。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課教學中,教師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欣賞桂林山水的美。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法,將桂林山水的風景圖片或者宣傳片播放給學生觀看,以使學生更好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后,教師可以將審美擴展到音樂或者是繪畫領域,播放一些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給學生聆聽,讓他們更好的感受其中的意境,或者是呈現一些桂林山水的繪畫作品,讓學生去進行品評。這樣一來,就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3]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思維;教學理念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
早在197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了“素質冰山模型”,我們可以利用此模型來理解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不僅包括漂浮在水面以上的冰山,同時還包括潛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所代表的是學生的知識內涵、學習能力,這一部分能夠通過日常的培訓和教學活動來加以培養(yǎng);而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所代表的則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方法,等等,這一部分是學生內在的體現,很難通過外界的標準來予以測量。水面下的隱性部分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卻能對學生的學習帶來長遠的影響。
二、核心素養(yǎng)語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思維構建
1.緊密圍繞語言建構來開展教學活動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最主要渠道,而字與詞的學習是語文課程的最重要基礎。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要著重培B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小學生順利完成對語言的建構。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程應當以漢語拼音、筆畫學習為主,這些基礎知識均可以被劃分到語言建構的范疇中。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程中的語言運用教學則需要圍繞字、詞、句來開展,通過一些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語言的建構方法。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教師應合理定位教學目標:①熟練掌握在文章中出出現的12個生字,獨立運用這些生字來組成詞語;②理解“五光十色、茂密、一大串”等詞語的含義,懂得它們在句子中的運用方法;③理解文章對葡萄架進行描寫的句子,嘗試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進行造句;④透過文章內容來理解葡萄溝的風土人情,感受少數民族人民所具有的熱情。小學語文教育者需要注意的是,低年級學生的教學重點為文字結構與拼音;中等學段中的學生要能夠獨立運用字典等工具來自行理解生字、生詞的含義;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透過文字表面來領悟作者的情感內涵。通過這種循序漸進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會逐漸形成,為其日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2.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到課堂實踐中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重點考慮課程切入點與課程類型選擇這兩個方面,充分利用好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深入挖掘出語文教材中的閃光點,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之上巧妙運用好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效率。
課程切入點的正確選擇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保證,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教學文章都有著多個切入點,每一個切入點都代表著不同的理解角度,教育者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課程切入點,例如,文章的文本內容、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章的環(huán)境描寫以及文章人物的性格特點,等等。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切入點之前,教育者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的學段目標、教學重點、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性格特點等。
課程類型的選擇可以從如下的兩個角度來進行開展,一方面,從內容的角度來分析,課程類型大致包括識字寫字、文章閱讀、口語交際,等等;另一方面,從形式的角度來分析,課程類型大致可被分為導入課、復習課程、講評課程以及寫作課程,等等。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語文教育者還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現狀來開發(fā)出各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如單元導讀課程、自主學習課程、綜合訓練課程、交流共享課程以及讀寫聯動課程,等等。在充分了解了各種類型的教學課程以后,教育者就要從中挑選出最為適用的一兩個課型,同時還要結合文章內容來找到讀與寫之間的連接點。
3.探尋“素養(yǎng)―養(yǎng)成型”教學方式,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在完成了上文中所介紹的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后,教育者就要更進一步細化現有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結構,在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的教學基礎之上,全面落實“素養(yǎng)―養(yǎng)成型”教學方法,將學生從“要我學”的學習狀態(tài)成功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學習狀態(tài)。
在深入研究“素養(yǎng)―養(yǎng)成型”的教學方式之前,教育者要著重領悟素養(yǎng)的構成機制。素養(yǎng)本身具有多元化與綜合化的特點,它并非理論知識、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簡單羅列,而是需要學生在同時具備這幾樣學習能力的基礎之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應用好所學內容。因此,簡單的教學與訓練并不是形成素養(yǎng)的最有效方式,教育者應當深入學生的內在來進行激活,通過主體親歷、實踐體驗以及自主建構等方法來促進學生內在素養(yǎng)的形成。
素養(yǎng)同學生的日常生活與成長經歷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性,通過在課堂中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將會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充分地調動起來,讓他們深入地參與到價值判斷的全過程中,繼而同情境內涵形成相同的情感色彩,產生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引言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目標任務是十分多元的,不僅要提升學生對基礎語文知識內容的應用水平,還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鍛造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健康的學習情感和學習態(tài)度。由于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習慣的根深蒂固,現階段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輕能力培養(yǎng),重知識學習的現象。在實踐語文教學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課堂結構設計,讓學生聯系學習實際進行核心素養(yǎng)感悟是形成實施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滲透情感核心素養(yǎng)教育。
一、中學情感核心素養(yǎng)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教育
做為定性個體價值和權利的重要標尺,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與人生存和發(fā)展的目的、意義、價值等息息相關。中學語文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不足。與傳統語文教學中提倡的傳道授業(yè)和政治思想道德不同,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完善的漫長階段。中學教師為了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通常情況下都沒有過多重視人文素養(yǎng)鍛造,忽視了其潛移默化的現實影響。
2.忽略閱讀教學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
在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yǎng)培育過程中,教師會輕視閱讀的實際效用價值。中學語文閱讀是為了給學創(chuàng)設一個更加全面具體的條件,讓學生可以利用自己對文章的解讀和情感思想的體悟來加強閱讀理解能力。文字背后通常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如何可以找到準確的切入點,那么對于文章的解讀就會提升一個層次,這也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精神鍛造提供了條件。語文是一個聚焦于怎么說的課程內容,運用好語言的藝術效果不是單純的技能套用,而是在課程內容的陶冶中培育屬于個體自身的價值評判和情感解讀標準。如果一味的將學生限制在文本語言的框架之中,學生是很難有學習能力突破的。
二、如何滲透情感核心素養(yǎng)教學
1.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yǎng)的高級層次,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光關注人文知識疏導是遠遠不夠的,想要加強學生的個體綜合素質,就要從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角度出發(fā),著力打造全方位、多教育的教學格局,讓學生可以在外部學習環(huán)境和內部學習過程中深化對人文精神的認知和理解,從而顯著提升個體綜合素質水平層次。語文課堂不僅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中華文化精髓的縮影。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中,就可以利用宋濂的頑強精神和意志去激發(fā)學生的人文精神品質。宋濂青少年時代求學時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博覽群書,執(zhí)著求知,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他可以在“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地情況下抄錄了一本一本的書來讀;他可以“趨百里外從鄉(xiāng)先達執(zhí)經叩問”請教老師 ……學生們要學習他這種優(yōu)秀的人文品質,端正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珍惜自己現在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2.加強情感內容教育,塑造人文素養(yǎng)品行
語文教師做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不僅要堅持身教重于言教,還要善于將教材中涉及到的相關人文知識內容和人文精神見諸行動,知行合一才能夠為學生做好典范。與此同時,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滲透,在相互了解相互認知過程中滲透道德信譽教育工作,教育學生不僅要具備充實的情感世界,還要保持敏感的思想素養(yǎng)。除此之外,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榜樣力量,言傳身教,在本人師德和獨特魅力的影響之下感召學生的人文品行。諸如學習完教材后的名著閱讀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參與到語言知識訓練和人文素養(yǎng)培育過程之中,攜手為中學語文素質情感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3.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意志
在加強情感滲透教育工作時,一定不能忽視對學生意志品質的鍛造,具體的教學方向可以從三大角度切入。首先是對學生學習自覺性的培養(yǎng),只有學生充分明確自己的學習意義和學習價值所在,其行為才會更具目的性。教師可以定期讓學生制定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預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以此來督促學生的語文學習。其次則是對學生果斷性的培養(yǎng),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耐力,所以一旦遇到一些學習上的瓶頸,就會有放棄的念頭。因此教師要就加強對學生果斷性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讓學生敢于直面挑戰(zhàn)。諸如,學習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后,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學習差異,所以教師在給學生布置課后習題作業(yè)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依據學習能力的實際狀況進行作業(yè)難易度劃分,讓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完成作業(yè)。比如說讓學習能力較強,文學基礎較好的同學背誦全文,并且可以默寫出來;而一些學習效率較低的同學,教師可以讓他們先從重點的段落和語句賞析開始,逐步滲透教學。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對文章有深刻的認知,并且借助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來鍛造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和學習品質,為提升綜合素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落實貫徹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的教育,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能夠讓潛伏在學生心內的人文素養(yǎng)閃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集聚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優(yōu)勢特征,真正成為熱愛生活、態(tài)度樂觀。積極進取的新一代社會棟梁。
【參考文獻】
[1]藍嵐.論人文精神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J].浙江師范大學,2014年(08):16-18
1、人文素養(yǎng)。必須具備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要掌握比較寬厚的語文學科知識。
2、教育素養(yǎng)。教育理論素養(yǎng)、語文教育能力素養(yǎng)及語文教學研究素養(yǎng)等方面。
3、科學素養(yǎng)。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4、創(chuàng)新素養(yǎng)。要有引導創(chuàng)新意識,其核心是推祟創(chuàng)新、追求創(chuàng)新、以創(chuàng)新為榮。
5、信息素養(yǎng)。它包括信息意識與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知識以及信息能力。
6、美學素養(yǎng)。懂得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知識,具有美的感知能力,美的欣賞能力,美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