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8:28:5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稱謂語 差異 文化根源
一、中英文稱謂語差異
1.中英文文化中“名”的不同使用慣例。中國人常常驚異于美國人直呼對方首名的現象。不管是親朋好友之間,師生之間,還是上司同事之間,首名的使用都極其普遍。甚至于兩個剛被介紹認識的人也會直呼對方首名。在中國,人們只有在愛人、朋友和同學之間才會互稱其“名”(非全名),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稱呼對方的“名”代表了他們具有更親密的關系。如果同不那么親密的人相處,人們更愿意稱呼他人或被他人稱呼全名。
2.中英文文化中親屬稱謂的不同使用方式。中國人習慣于用親屬稱謂代替他人普通的社交稱謂。在中國,對沒有親緣關系的陌生人使用親屬稱謂是非常普遍的。在中國人的思想中,這種親屬稱謂可以簡單有效地拉近雙方的距離,制造友好的關系。然而在美國,親屬稱謂只能用于家庭成員之間。
3.中英文文化中其他頭銜的不同使用方法。在中國,人們喜歡用他人的職業來稱呼對方,比如老師、教授、醫生、護士等等;崗位和官階也可以作為他人的稱謂來使用,如主任、經理、老板、主席、廠長等等。但在英語文化中,只有少數職業可以作為他人的稱謂,比如醫生和教授,這樣的職業頭銜非常有限。
中英文稱呼語差異的文化根源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第一,平等觀念對孔子的階級理論;第二,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第三,等同和權勢關系也對稱謂語的使用有著極大的影響。
1.平等觀念對孔子的階級理論。在英語文化中,人們一直著重強調的就是獨立自主,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平行關系至關重要。他們呼吁平等高于權力。因此,他們擁護這種對稱的人際關系,口號是:人們生來平等?――民主和個人解放是所有人的愿望。相比之下,中國社會卻被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所影響。在超過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中,中國文化一直被孔子的教義“仁”、“禮”所統治,這也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
2.個人主義對集體主義。中國人更具有集體主義精神,而西方人更具有個人主義精神,也加更利己主義(Gudykunst, 1994:43)。集體主義強調以社交單元為中心,比如家庭、組織或者社會,當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起了沖突,個人利益必須為家庭利益讓路。從中國人使用的稱謂語中,我們也能發現集體主義的存在,比如姓氏永遠居于名字的前面。在中國,即使沒有任何家庭關系的人,也會被冠以親屬稱謂。自我主義和利己主義來源于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他們強調的是這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他從屬的組織。稱謂語的使用習慣,也擴展到社會中,讓人們可以不用去仔細考慮一個人的地位和年齡,而輕松的給他們稱謂。
3.中英文文化中的權勢與等同關系。由布朗和吉爾曼研究得出的語用學理論?――權勢與等同關系,作為語用學中的一條理論,用來描述社會中兩種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布朗和吉爾曼通過研究幾種歐洲語言第二人稱代詞的使用方法,發現稱謂語的選擇由兩種因素決定,那就是等同關系和權勢關系。作為社會語言學的一條術語,“等同關系”不僅僅代表了平等和日常的人際關系,也代表了對建立平等關系,親密,共同利益以及相互分享的渴望。不管它代表了什么,它的核心意義就是平等。而“權勢關系”一詞,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成就等密切相關。權勢與等同關系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之中。然而,不同社會對這兩種人際關系有不同的態度,也許在某一文化中等同關系比權勢關系更重要,反之則亦然。換而言之,在一種文化中,人們可能對等同關系更敏感,而另一種文化中的人則對權勢關系更敏感。
英語文化中,人們更傾向于接受等同關系導向的人際關系,強調個人主義和低權力距離,所以在這種文化中的人更享受這種平等和獨立的社會人際關系。首名作為一種稱謂語,以前多用于表現兩人的親密關系,現在則越來越多的用于普通的人際關系之中,即使是年齡和社會地位有差距的陌生人之間,首名都有廣泛的使用。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中,我們經常能聽到孩子們用首名稱呼長輩,這并不代表孩子們不尊重長輩,這只是體現了一種親密和等同關系。
三、結語
簡而言之,復雜對簡單,特異性對通用性,是中英文稱謂語的最基本區別。稱謂語是組成口語交際的主要部分,它顯示了獨有的文化特征。為了能夠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避免語用學的錯誤使用和交流時的錯誤傳達,本文建議在中國的英文學習者要更注重自己的交流能力,尤其是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社會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Du Xuezeng.1999. A tentative Comparison of First Naming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nglish [A]. In Hu Wenzhong(ed).Aspectsof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roceedings of China’s and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7-219
【關鍵詞】親屬稱謂;中英;差異;原因
稱謂語用于表達人際關系、幫助人們明確自己在社會群體中應擔當的各種角色,確定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現代漢語詞典》把稱謂語解釋為“人們由于親屬和別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身份、職務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廠長等”。由于人類的文化風俗及其愛好有著相似性, 稱謂語言的內容及形式有相似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稱謂的差異性。所以,每個民族有著自己的語言習慣和稱呼習俗。中英稱謂語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我們可以從中探究差異產生的文化根源。
一、中英親屬稱謂的差異
親族是由家庭擴展成的社會集團。血緣關系發展出血親,姻緣關系發展出姻親。為了區分親族成員之間的各種關系,便產生了親屬稱謂語。親屬稱謂語就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詞語,反映著歷代婚姻所構成的男女雙方親族關系的排列結構和次序。
漢語中各種親族關系表達得很準確很具體,母系親屬和父系親屬分明,旁系親屬和直系親屬分明,長幼有序。據《爾雅·釋親·宗族》載:古代的直系親屬稱謂共有13輩: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七世指從本位起,下及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昆孫、云孫。同宗的兄弟按關系遠近有四類劃分:兄弟,從兄弟,從祖兄弟,族兄弟。各種親戚關系的稱呼也非常復雜,如:父之兄長稱為伯,伯之妻稱為伯母,父之弟稱為叔,叔之妻稱為嬸母(嬸),父之姊妹皆稱姑,母之兄弟皆稱舅,母之姊妹皆稱姨。其中再以數字表明大小,確定長幼,如大伯、二姑,三舅等。比如一個人的父親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弟弟,他分別稱呼他們為大伯、二伯、三伯、五叔、六叔。在這里順序非常重要,顯示出每個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同一輩分中,年齡越大越有權力,越受到尊重。由于大家族的關系,排行的數字有時會很大,如:十七叔、九姑、八姐、七妹等。同一家族中輩分的區別非常重要,在五服之內,一個男人即使比他的遠房姨媽年齡大,也不可能與她結婚。另外,即使有的人年齡小,但是輩分很高,也常常被一些年齡很大的人稱作姑姑或者叔叔。如此龐大的親屬稱謂體系,使得漢語里有“五親六戚”、“七大姑姨”之說。
英語國家的親屬稱謂親族的父系母系不明,直系旁系不明,長幼順序不明。所以同漢族復雜的親屬稱謂相比,英語的親屬稱謂就簡單多了。漢語中詳細區分的稱謂,英語中都只用一個稱謂籠統表示。如:漢語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在英語中統稱為uncle;對父母的姐妹或者兄弟妻子的稱謂,漢語分為伯母、叔母、舅母、姨母、姑母,英語里也只有一個統稱aunt;而在英語中,sister-in-law包含了內兄、內弟、大伯子、小叔子、內兄、內弟、姐夫、妹夫;brother-in-law包含了大姨子、小姨子、大姑子、小姑子、嫂子、弟媳。英語同漢語相比最為簡潔的稱謂是cousin,一個詞概括了漢語中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八種親屬關系,十分簡要。
可見,在漢語中親屬稱謂長幼有序、男友有別、嫡庶有異,親屬關系涇渭分明,性別長幼也嚴格區分。相比之下,英語中的親屬關系稱謂要簡潔得多。
二、中英親屬稱謂差異產生的原因
任何一種現象背后都有文化因素的影響,中英親屬稱謂的差別也體現了中英文化的明顯差異,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英對血緣、親情和尊卑等級認識的差異。由于漢民族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崇尚親情,親屬稱謂語紛繁復雜,十分發達;西方文化中,家庭結構比較簡單,家庭觀念比較淡漠,沒有必要去細分每個親戚的親疏遠近。漢語稱謂語十分強調等級尊卑,長幼有序,在中國家庭里,如果直呼長輩姓名,則會被視為大不敬,就是同輩的兄弟姊妹,弟妹一般也不能直接叫兄姐名字,而要根據順序用親屬稱謂來稱呼;在英語國家,喜歡直呼其姓名,即使是長輩或者比自己年齡大的人也是如此,尊卑等級的觀念十分淡漠。中英文化中產生對血緣等級差異的深層原因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一)經濟因素
中西民族不同的經濟內心和生產活動方式產生了判然有別的社會組織形態,并形成各自相應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秩序,
農耕文明在一般情況下能夠通過精耕細作的小范圍手工勞動使居民達到生活的基本自足,它在自身范圍之內具備了一切再生產和擴大生產的條件,因此,便不會產生不斷革新生產技術或改變生產組織的自覺要求。中國是以農業自然經濟為主的小農經濟,而小農經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國經濟長期停留在以農業和依附于農業的家庭手工業結合為一的男耕女織模式。在這樣的自然經濟結構中,家庭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的地位便長期保持下來,并成為社會結構和國家體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故很多人講中國文化歸結為家族本位的文化。
在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安土重遷、老死不出鄉的民族心態,這使得中國的大多數家庭往往是在同一個地方世代繁衍,聚族而居。那時,中國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許許多多的村莊里,以經營土地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民完全依賴于他所生活的那塊土地。在鄉村往往獨據一村一寨,甚至綿延數十里仍為一姓所據;在城市亦各占一區,無異姓雜處。形成了血緣關系相互紐結重疊的特殊社會結構。由于依賴血緣關系,作為區分親屬血緣的稱謂語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歷史傳統差異就
中西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來說,歷史傳統的差異應該是最為明顯的方面。由于民族及國家發展歷史進程的不同,在漫長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的文化群體及文化群體特征。我國傳統文化主要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為文化及社會意識的主流,且在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儒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較為深刻、深遠的作用和影響。以現世文化作為關鍵的、核心的內容,體現出群體文化基本特征,并且通過多種協調倫理觀念及意識來實現文化及文化群體的自我認定,是我國文化發展的主要基調。就這一基調來說,可以從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俗語來觀察:我國傳統文化中俗語的某些部分可以很好地反映我國文化發展的基調。比如“與人為善,吃虧是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都很深刻地揭示了我國文化的主流和基調,很好地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語言內涵的發展動向。西方文化則更為傾向于個人主義及個人英雄主義,宣揚人權至上,追求和實現自我的發展,將自我表現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放在首位,極為重視對于獨立、自由的向往和歌頌。諸如英語文學作品中常用到的“individualism”一詞,我們將其譯為“個人主義”或是“個性主義”。外國著名文學作品《簡•愛》就是歌頌了一個個性獨立、向往和追逐愛情自由及尊嚴的女性,通過這一人物傳遞出西方文化的主流和趨勢。所以就中西文化的差異來說,歷史傳統上的差異,應該是較為突出和明顯的一個方面。
(二)生活習慣差異除了歷史傳統文化的差異外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上。中西方文化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諸如中國人見到熟人,會習慣說:“去哪兒了?”“吃過了嗎?”等類似的語句,但是傳遞出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問對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沒有吃飯,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問候語。然而在英語文學翻譯作品里可以看到,禮貌用語都是一些具有實際意義和真實性的語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問候語。在英語文學翻譯中,經常會遇到情景對話的環節,在這些情景對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問候習慣與我國有明顯的差異,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進行問候,便是直白簡單切合當時情景的表達。除問候習慣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禮貌習慣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國禮貌習慣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包括孝道等,都是通過晚輩對長輩的謙恭來體現“禮貌”這一行為,并且將這種“謙讓、謙卑”的文化當成一種崇高的美德。當別人對我們發出贊嘆或是表揚的語句或語氣時,我們通常會進行自貶以示禮貌,這一禮貌習俗是中國的一大特殊文化現象。而西方的禮貌習慣與中國恰恰相反。一般情況下,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夸贊,并且是符合對方實際情況的,受夸贊的一方通常都會接受這一贊美或是贊嘆,并對贊揚者說“謝謝你”,以此表示對對方肯定的感謝。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我們往往會認為西方人比較自信且不謙虛。而作為西方人來說,對于中國人對自己成就的貶低,也表示不理解,覺得中國人不太誠實或是誠懇。因此,對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習慣上存在的差異,需要進行更為深刻的探討和挖掘。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
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語言而逐步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較為深層的特有機制,并且其具體表現是在語言形式之中。從英語文學翻譯作品來看,思維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之一。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進一步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語言差異的重要誘因。從古代開始,我國傳統文化就主張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與天的和諧與統一。因此,相較于西方國家來說,我國的生存意識更為明顯,并且在形象思維方面更為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思維方式中,還較為重視抽象思維的發展,對于實證研究及邏輯推論都比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這方面與我國文化有著根本區別,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框架和邏輯順序就可以看出:其語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語言的組織、思維的方式、邏輯性以及思維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漢語里如果要對一個事物進行描述,通常都是從大至小,由表及里,從一般到特殊來完成。而英語在這一點上,恰好相反,具體地表現在漢英語句當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稱呼、位置、組織系統等多個環節當中。諸如在問句“你吃飯了沒有?”當中,我國文化所指的吃飯,可以是早飯、中飯,也可以是晚飯,人們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當中,則必須要具體到早中晚,逐一翻譯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呢?筆者著重從歷史社會根源、社會經濟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歷史社會根源的不同
中國經過了漫長的帝王世襲制度的封建時期,而在西方,很早就開始出現民主集中制的苗頭,并且在隨后的發展中不斷更迭交替,直到現在看到的資本主義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國國民的思想及意識形態其實沒有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皇室及官員在引導著整個社會的潮流,從某個層面來說,在封建社會我國國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說的。而就西方國家來說,自文藝復興時期就逐步開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戰之路”,開啟了歐洲文化發展的新章程(中國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受到了影響,但是最終卻沒能在思想領域掀起如歐洲般的大波瀾)。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文化精神領域似乎出現了新局面。
(二)社會經濟的影響
除了歷史社會根源的作用和影響外,社會經濟結構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古以來,我國百姓就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人人都在為生計打算,我國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尋味、萬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國家來說,由于社會較早步入工業時代,人們的勞動力價值得到了體現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滿足溫飽需求,加上西方國家對科技文化的重視,勞動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創作的機會。所以,西方文學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較貼近勞動人民的生活實際。而在這一點上,中國恰好相反。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一些貼近百姓生活實際的作品,但是大多數都是文人為宮廷所做,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文化個性的作用
文化個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要素之一。眾所周知,在社會主義制度之前,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時期,文化風格通常較為保守。從這一層面來說,社會制度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個人思想的發展,或者說是壓制了個性化的發展;而西方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一種以資本流動為基礎,較為重視財產和人權的社會體制,在這一體制中,比較重視公民的個人權利,賦予了國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動了社會文化多元化及多層次的發展。
三、差異視角下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發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從很早就開始了,隨著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增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如何正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推動英語文學翻譯工作的有效進行,是文學翻譯界當今熱議的話題。
(一)通過差異化進行深度審視
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兩面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異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深度審視,找到不足,謀求發展的主動權。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諧,但是在某些場合或是情景下,這一理念實際上是發揮不了作用的,鑒于此,可以借鑒西方國家近代更為科學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國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導的能力。
(二)尋找共同點爭取主動權,促進文學文化交流
關鍵詞:中西文化 中西電影 差異
電影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自然反映在他們的電影當中。因此,分析電影是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很好途徑。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究其根源,主要與自然環境、民族傳統、思維模式、處世態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關。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一 中西電影中的宗教差異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教派,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基督教徒,同時,基督教也在中東、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區成為了少數教派。緊接著地理大發現之后,經過傳教士的不斷傳播和殖民擴張,基督教傳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成型有著重大影響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約在公元1世紀開始從古印度經絲綢之路傳至中國,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視,許多佛經被引入中國,許多印度高僧來華講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佛教又衍發出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學思想,漸漸地中國佛教摒棄了那些不適合中國社會的規則與條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義,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并帶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我們的美學、政治、文學、哲學和醫藥等方面,當然也影響著我們的電影。
1 基督教對西方電影的影響
基督教三大教義分別是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三位一體就是圣父、圣子與圣靈是上帝的三個不同表現。原罪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賜可以解救墮落的人類。救贖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過賜予人類永恒的生命或來生,來拯救人類精神上的死亡與終身詛咒。基督教認為人類需要從現狀中解脫出來,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類要完全得到救贖是不可能的。救贖在基督教中是一個核心教義,意思是只要人們心中有上帝,也終將被上帝所救。
救贖的理念代表著基督教的思想。這種思想無疑也影響著西方電影,不僅反映在宗教電影中,如《約翰福音》、《馬太福音》、《最后的誘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電影當中,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關救贖的故事,救贖的是信仰,被救贖是希望。救贖是一場戰斗,希望對絕望,自由對監禁。這也是人類尊嚴與人性的斗爭。安迪救贖了他的獄友,因為他堅定的信仰是對邪惡與絕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電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贖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獄之前,肖申克監獄的條件非常惡劣,犯人毫無人權可言。典獄長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把犯人當作廉價勞動力。安迪入獄之后,這位不滿現狀的銀行家雖無力改變,但他的出現至少給犯人們帶來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現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也就驗證了“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強者拯救自己,偉人拯救他人。安迪給其他獄友帶來希望,也拯救了他們。
2 佛教對中國電影的影響
關鍵詞:中西文化 中西電影 差異
電影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自然反映在他們的電影當中。因此,分析電影是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很好途徑。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究其根源,主要與自然環境、民族傳統、思維模式、處世態度、宗教信仰、價值觀等有關。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中西電影中的文化差異。
一 中西電影中的宗教差異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教派,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部分人都成為了基督教徒,同時,基督教也在中東、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區成為了少數教派。緊接著地理大發現之后,經過傳教士的不斷傳播和殖民擴張,基督教傳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成型有著重大影響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約在公元1世紀開始從古印度經絲綢之路傳至中國,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視,許多佛經被引入中國,許多印度高僧來華講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佛教又衍發出許多流派。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學思想,漸漸地中國佛教摒棄了那些不適合中國社會的規則與條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義,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并帶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對中國人的思想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我們的美學、政治、文學、哲學和醫藥等方面,當然也影響著我們的電影。
1 基督教對西方電影的影響
基督教三大教義分別是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三位一體就是圣父、圣子與圣靈是上帝的三個不同表現。原罪是人類墮落的結果,人類始祖偷吃禁果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賜可以解救墮落的人類。救贖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過賜予人類永恒的生命或來生,來拯救人類精神上的死亡與終身詛咒。基督教認為人類需要從現狀中解脫出來,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人類要完全得到救贖是不可能的。救贖在基督教中是一個核心教義,意思是只要人們心中有上帝,也終將被上帝所救。
救贖的理念代表著基督教的思想。這種思想無疑也影響著西方電影,不僅反映在宗教電影中,如《約翰福音》、《馬太福音》、《最后的誘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電影當中,如《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關救贖的故事,救贖的是信仰,被救贖是希望。救贖是一場戰斗,希望對絕望,自由對監禁。這也是人類尊嚴與人性的斗爭。安迪救贖了他的獄友,因為他堅定的信仰是對邪惡與絕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電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贖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獄之前,肖申克監獄的條件非常惡劣,犯人毫無人權可言。典獄長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基督,把犯人當作廉價勞動力。安迪入獄之后,這位不滿現狀的銀行家雖無力改變,但他的出現至少給犯人們帶來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現代版的耶穌。他的受難也就驗證了“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強者拯救自己,偉人拯救他人。安迪給其他獄友帶來希望,也拯救了他們。
2 佛教對中國電影的影響